标题关键字 作者 单位 刊名
应激状况下(灾难、创伤、作战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标准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7(中国学术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5期   作者:孙莹 李天琴

应激状况下(灾难、创伤、作战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标准与应用研究

孙莹 李天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 530021

摘要:灾难、创伤、作战等特殊人群是在经历重大灾难或自身所处特殊工作环境中受到应激事件,从而引起应激障碍,特殊人群发生应激障碍的概率比普通人更高。本文从应激障碍概述、症状及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期保证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提升其抗压能力及心理适应能力。

关键词: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护理干预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理健康,因此人类不仅关注生理健康,同时也关注心理健康。特殊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或经历重大灾难等,随时可能发生应激事件,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应激反应是特殊人群在面对应激事件后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对患者的身体、精神及心理方面造成不良影响。近几年,为保障特殊人群健康,我国重视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对经过重大灾难或执行特殊任务后的人群积极进行相关护理干预,促进特殊人群心理保持健康状态,本文探讨应激状况下(灾难、创伤、作战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标准与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应激障碍概述

应激反应是指自身机体受到外部环境强烈刺激或亲身经历后,大脑皮层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产生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例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及血压升高,心跳呼吸加快等。在受到应激事件的刺激之下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其作用是使机体能够迅速、及时地对刺激做出反应,只要刺激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不仅不会伤害人体,而且有利于机体的保护[1]

但若长期受到应激源反复强烈的刺激则会对人体的生理方面造成影响。

2 应激障碍的症状及诊断

2.1 应激障碍的症状

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创伤性反复回顾症状、有意逃避和麻木感症状、警觉性明显增强和焦虑增加。多数应激障碍患者表现为抑郁症,少部分患者出现吸毒成瘾的现象,甚至攻击他人、自残或自杀等行为,以上这些行为都体现着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

2.2 应激障碍诊断标准及测试工具

根据应激障碍诊断标准可分为五种,第一种指的是患者的个人亲身经历过一次或多次他人的死亡,也可能受到死亡的威胁,或受到严重伤害或威胁,使得个人反应则强烈,如惊恐、恐慌[2]。第二种是创伤性事件在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不断重复出现,使患者不断回忆当时的应激事件,甚至部分患者在睡梦中总是重现痛苦的画面,引起患者强烈的心理反应,进而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患者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第三种应激障碍表现为对于应激事件本身选择逃避的行为,不想面对当时发生的情境,因此有选择性地不回忆或忘记应激事件发生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第四种应激障碍诊断的主要表现为患者警惕性明显增强,敏感易怒,在行为上具有一定攻击性,对他人造成伤害。第五种是指上述几种诊断症状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正常社交及生活[3]

3 特殊人群应激障碍护理干预

3.1 认知干预

对特殊人群应激障碍症进行认知干预可帮助患者实现思维转变,行为转变认知转变,认知干预转变患者行为的短期治疗手段。恐惧是患者在经历应激事件后主要的心理变化。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偏激情绪或情绪低落等现象,从而导致行异常[4]。面对伤员认识上的偏差错误态度,以及患者的实际心理需要,护理人员需通过简单容易理解的方式向患者阐述病情,患者的生理症状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减少患者的恐惧、担忧心理及心理负担

3.2 药物干预

受到应激事件患者出现应激障碍症状的时间长短与其生理疼痛程度呈正比。特殊人群经历应激事件之后,在生理上可能存在创伤,应激障碍出现的时间越长,其疼痛程度就愈剧烈,焦虑抑郁症状持续时间也会延长[5]因此需要适当使用镇痛或镇静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不但可以缓解生理上的疼痛,还可以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性症状。目前通常使用的药物 C26H27N5O2维拉唑酮C18H22N2S沃替西汀C15H22N2O左旋米那普仑等镇静镇痛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在临床治疗应激障碍中得到广泛应用。

3.3 团体干预

患有应激障碍症状的患者可积极寻求社会的帮助,展开团体干预,通过寻找患者的挚友、同事及亲人等,探望患者,给予患者鼓励及支持,体现组织关怀,增加患者的认同感及归属感。特殊人群可以通过小组治疗的方式相互倾诉自身的困扰并学习如何处理应激障碍症状,小组展开的治疗活动取决于小组关注的重点。对于具有同样经历的人来说,集体行为可帮助特殊人群勇敢面对痛苦,并容易产生共鸣,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团体疗法能为应激障碍症患者提供机会,建立密切联系,在同一时间,尽量保持患者与家属之间的联系,通过家庭及亲朋的积极支持,实施宣泄治疗及情感交流,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

4 总结

不同的应激源可导致不同的心理障碍,目前对于应激障碍的治疗多采用传统型干预方法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关于心理应激障碍的评价体系尚不完整。所以,相关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特殊人群的实际病情完善应激障碍防治体系,进一步加强 应激障碍防治方面的研究,这对于促进我国应激障碍防治工作的开展,提高我国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烨,任蓉,杨玲慧,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睡眠障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2(1):28-32.

[2]刘波,袁敏兰,胡越,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2(1):22-27.

[3]李越,李兵仓.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共病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20,36(8):729-735.

[4]梁学军,甘景梨,高存友, .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恢复力及心理影响因素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5):338-339.

[5]武小梅,刘伟立,张迪, .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检出率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J].军事医学,2013,(11):843-84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