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泥塑创造力的培养方略谈
贺银凤,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幼儿园272100
摘 要: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广泛推进,幼儿美术教育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泥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凝聚着深厚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对加强幼儿启蒙、增强幼儿教育具备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提升幼儿创造力的同时,开设泥塑课程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造力,使幼儿能够得到美育、智育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大班幼儿泥塑创造力的培养价值、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大班;幼儿;泥塑;创造力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泥塑是深厚幼儿喜爱的一门课程。泥塑也被称为“彩塑”,它指的是用粘土,借助手工捏制塑造成不同的人物、动物、景物形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在学前教育中,泥塑活动之所以深受幼儿喜爱,是因为它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具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操作简洁等特点,借助于这一教育模式,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幼儿的自身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实施举措,在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探索延伸等方面达到平衡,助力幼儿创造力的多样延伸。
一、组织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教师要结合泥塑的发展历史,通过多媒体、数字电视等方式,为幼儿播放和泥塑相关的动画片、照片,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一些深具历史性的陶塑人头像重组为趣味化的图片和视频。在组织幼儿进行欣赏的同时,通过对陶塑人头像的欣赏,使幼儿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汇聚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先人们的智慧成果。结合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通过播放无锡“惠山泥人”纪录片、苏州捏像、惠山泥塑宣传片,改变单一的教师示范、讲解等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带着乐趣去学习和欣赏。
第二,组织一系列的宣传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幼儿走进公园、郊外,进行绘画写生活动,然后组织幼儿根据自己的绘画内容,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泥塑作品。带领幼儿来到当地的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家中,通过实地的参观,感受其中孕育的艺术特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泥塑工艺厂,来感受不同泥塑作品的颜色、造型、图案之美。
第三,教师应该根据大班幼儿的接受力,将泥塑的制作变成灵活多样的讲解,通过生动地描述来展示彩绘泥塑的制作方式和美学价值。例如,在讲解陕西省宝鸡市“凤翔泥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向幼儿这么进行课程前期的介绍:“小朋友们,你们平常在电视上见过小老虎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老虎,大家看它的爪子是黄色的、神态是比较威武的,你们觉得这个小老虎漂不漂亮?”然后,在于这个话题,延伸出一个共同的话题:“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解一下,它是怎样被手工艺人做出来的呢?”最终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泥塑的成型需要经过制作模子、翻制、抛光、彩绘等十多道的工具,才能够让这样的一个小老虎出现在大家面前。
丰富材料,提高学习技能
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鼓励孩子积极创造,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课前,除了为幼儿准备多种颜色的超轻黏土、橡皮泥、陶泥,还要通过火柴棒、梳子、吸管等生活化的工具,作为对幼儿泥塑课程的辅助。例如,在组织幼儿捏制一个微笑着的小娃娃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吸管工具,为娃娃印制微笑的嘴、然后用褐色的黏土做成头发,用火柴棒作为连接娃娃头部和身体的支撑,最终借助丰富的材料,设计出一个生动逼真的娃娃。同时,对于一些花纹的印制,啤酒瓶盖、钥匙、树叶等材料,都可以成为泥塑的辅助工具,能够让幼儿尽可能地发动想象力和想象力,将设计出来的陶艺作品变得更具特色。
教师要为幼儿打下坚实的制作技艺基础。泥塑活动有着一定的表现技法,包括筑泥版、盘泥条等。通过组织幼儿进行团、揉、捏、压等泥塑制作技艺,能够让幼儿掌握基本训练的各项方法。教师要通过局部的泥塑训练,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只有让幼儿掌握熟练的泥塑技巧,才能够让幼儿准确把握物体特征,以逼真的艺术形象,丰富幼儿学习兴趣,强化幼儿的泥塑艺术表现。
教师要设定泥塑制作的秩序和纪律。大班幼儿的性格较为活泼,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并且十分热情好动。在泥塑制作课程上,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幼儿的纪律问题,但是严格的课堂纪律有可能会磋商孩子的自信心,宽松的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要合理设计展示的时长,避免教师在示范时,幼儿出现摆弄工具、分神操作等情况。教师也要克服绝对权威的教学意识,要鼓励幼儿具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想法,要在幼儿有困难的时候,适时介入,确保幼儿处于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
三、加强创新,鼓励创造分享
在大班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幼儿通过同伴之间的分享,通过相互的学习和提高,增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结合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泥塑作品。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机遇,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增强自信心。
同时,教师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改变“包办式”的工作理念,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联想和想象。要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同时,自己去设计图案、组织颜色,并组织全班小朋友一起观察,通过“夸夸看”等方式,培育幼儿的情感体验,允许幼儿具备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使幼儿能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自由。鼓励幼儿在园中,进行积极的表达,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
综上所述,泥塑在中国具有优秀的历史,据考证,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泥塑的雏形。因此在艺术题材的表现上,泥塑具备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教师需要借助泥塑的艺术特色,通过系统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创新,实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增强幼儿创造力的同时,教师要围绕着“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一核心,结合泥塑活动的组织特点,从多个方面提升幼儿的学习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引导幼儿熟练掌握各类生活材料,加强对幼儿创作思维意识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晓玲.幼儿园大班泥塑活动的创新实践r——以双流县公兴幼儿园为例[J].学园,2020,000(036):120-121.
[2]马砚.小心呵护大胆放手——浅议大班幼儿泥塑创造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00(023):P.115-115,52.
[3]李讳.如何培养幼儿在泥塑活动中的兴趣[J].文学少年,2019,000(016):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