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键字 作者 单位 刊名
对基于核心素养下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的几点探讨
发布时间:2022-01-14(中国学术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期   作者:贺银凤

对基于核心素养下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的几点探讨

贺银凤,济宁市实验幼儿园,272000

:在学前教育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幼儿应该要具备的、能够满足幼儿终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在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中,通过推进泥工教学,能够培育幼儿动手的兴趣,全面提升幼儿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就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存在问题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儿园泥工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体现在手指尖上。”泥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范畴中包含的一项探索性、实践性教育活动,它是增进幼儿动手能力、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课程。在整合多项美育元素之下,教师要不断优化教育体系,通过泥工活动和各类辅助材料的融合,逐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让幼儿在实践探索、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充分的乐趣。

一、核心素养下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泥工教学的实质是一种及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式。一块小小的泥巴,能够通过幼儿的双手,成为造型独特、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而课堂教育中,教师通过培育幼儿的创作技能,能够使幼儿在揉泥塑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让幼儿获得手、脑、心快速发展。为此,教师应该加强对泥塑教育的有效延伸,以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幼儿的发展潜能,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泥工教育的教学实效更为突出,为幼儿带来更多的欢乐。

二、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材料的限制性

泥工活动的可操作性强,泥巴材料的形态富有变化,但因为它是美术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整体活动的开展上,一些教师缺乏对课程的重视。再加上,泥工活动受到了泥土材料的限制,往往被教师以超轻黏土、陶泥等材料来代替。材料的替换虽然缓解了泥塑材料脏污严重、成品难以封存的劣势,但是其创作的手感和作品的质感并不相同,导致幼儿无法创作出更加优异的泥工作品。

(2)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在幼儿泥工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上,往往过于成人化。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而创作,却不能发挥自己的天性进行创作。而在一些技法性的创作上,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导致教育评价只以“像不像”来进行,忽视了作品的童趣性。

(3)教学形式十分传统

泥工技能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幼儿熟练掌握揉、捏、搓、压等多种技能形式,才能更好的完成对泥塑作品的创作。在教学之中,幼儿需要进行多样的尝试,但是在当前的泥工课程中,教师对于幼儿技能的探索,主要以语言讲述和临摹两种方式进行。这就导致幼儿无法体会到泥工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脱离了幼儿原有的感受,难以让幼儿领会泥塑的独特韵味。

三、核心素养下如何提升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

要想让幼儿能够深刻掌握各类泥工学习技法,教师应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塑造出不同的艺术造型。尤其是在通过独特的艺术形态,实现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的相互结合,确保幼儿能够在快乐地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

(1)立足实际,明确设定教学目标

泥塑教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受幼儿心理认知的影响,他们在活动中,仍然以“玩泥”为主。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必须要结合小班、大班的孩子的区别性,树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更好地发挥教育效果。

例如,针对小班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弱,耐心不足,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捏制不同泥塑物品的时候,借助各类图案模具进行塑形,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然后通过对小鱼、小兔、房子、汽车等不同作品的综合拼接,增进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达到对不同泥塑作品的创新。针对大班幼儿,因为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模式趋于成熟,教师要培养幼儿的专业能力和创作能力,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物体,然后将具象思维融入其中。积极鼓励幼儿开展人物肖像、动物塑造的夸张创造,培育幼儿的技能性创作,通过“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让泥塑教育更具实效性。

(2)营造环境,提高幼儿创造热情

在推进泥工活动的教学目标上,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泥工教育之中融入活动空间,使幼儿能够愉悦地参与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够在大自然之中感受和体验生活,达到“返璞归真”的泥工教育目的。为此,教师可以围绕“废物利用”的核心,将纸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融入到整体创作之中,实现对泥工教育的深化。例如,在创作“泥狮子”的课程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泥制材料和泥工材料的整合上进行创新。通过用纸制品填充狮子腹部,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泥狮子的饱满性。而在木质素材的整合上,将木质板材作为基座,再覆盖黄泥,使泥狮子能够在形态上更为稳固,进一步提高泥塑作品的艺术性。除此之外,塑料制品、纺织品都可以被融入泥工活动之中,通过有选择性的材料融合,使泥塑风化后也不易开裂,以此增进作品的稳固性。

(3)利用游戏,强化多样教学模式

为了让幼儿具备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在制定教学方法的同时,培融入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够在活动的参与之下,提高他们的创作技能,让幼儿能够在游戏教育之中,更加大胆、快乐地参与进来。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揉捏十个“泥球”,然后将红色的泥球通过拉长、变形等方式,利用搓泥条、压泥板等方式,捏制成为不同的动物、器皿。引发幼儿参与泥工制作的兴趣,使幼儿能够在泥工游戏之中,感受到创造力之所在。然后组织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泥塑作品,通过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教育评价模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再如,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融入,组织幼儿观看泥塑类动画短片,通过视频导入,达到对幼儿泥工教育的趣味化引导。特别是在具体的游戏之中,教师可以通过步骤图的方式,帮助幼儿完成不同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在场景化的熏染之下,达到对不同泥工形态的多项塑造。

(4)实施探索,鼓励幼儿发挥天性

对于幼儿来说,“玩泥巴”可以说是一种天性。为了帮助幼儿在自然资源中感受美学乐趣,教师要在泥工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民间艺术活动,让幼儿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无尽乐趣,在丰富幼儿知识面积的同时,感受到合作精神。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释放天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泥土之乐。首先,教师可以给每名幼儿派发一团泥巴,然后让他们在十分钟的时间之内,捏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在具象的认知中,有的孩子捏出了小苹果、香蕉、柠檬。然后,教师要顺势导入,鼓励孩子们再接再厉,将手里的泥巴捏成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再次过程中,教师并不加以技巧的引导,而是鼓励幼儿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将泥土变成一辆小车子、一座小房子,让幼儿能够尽情释放天性,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都能够获得积极的发挥。当幼儿能够灵活自如的掌握手中的“泥土”时,教师在进行压泥板、盘泥条等相关技能的操作,这样的探索教学效果,不会约束幼儿的创造力,反而能够让幼儿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泥塑作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提升幼儿核心教育素养和增进泥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具体化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要在教学方法和方法上,改进教学理念,优化教育体验,让幼儿能够在和泥巴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在其中融入造型艺术、色彩艺术等多种教学模式,深化教育理念,确保幼儿泥工教育课程实现全面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张立辉.利用废旧材料自制幼儿体育活动玩教具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6)

[2]江自平,周静.在美工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3]高伟.试论幼儿园开展民间儿童游戏的指导思想与实施策略[J].蚌埠学院学报,2014(6)

[4]卢萌.大班幼儿泥工活动过程及其特点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