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键字 作者 单位 刊名
唐宋诗词中“帘”之辨
发表时间:2018-03-30     阅读次数:

详细介绍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文学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诗词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后代许多人说诗词“缘情”、“言志”,创作者从客观事物中有所感悟,激发内心的情感,进而创作出诗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志向。在创作的过程中,意象是古典诗词抒情言志的重要方式。历代的文人不断使用同一事物来表达相似的情感,久而久之,这一事物便成了一种意象,如:“月”表达思乡、“菊花”表达高洁、“南浦”表达送别、“红豆”表达相思等等。我国关于意象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在先秦哲学中,“意”指人的思想,“象”指物的表象,表述“意”和“象”的物质媒介是“言”,即语言,《周易·系辞上》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最早提出“意象”的是南朝的刘勰,他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静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运用笔墨描述作者想象中的景象。[1]意象是作者对于表象的再创造,意象中增添了作者的情感因素。“帘”作为诗词中的意象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如南朝谢朓诗《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但是这个时代运用“帘”这个意象比较少,到了唐代,“帘”意象仍然运用不是很广泛,到了宋代,词这一文体得到了迅速发展,“帘”被广泛运用到词中,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出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的《隔帘听》:“咫尺凤衾鸳帐,欲去无因到。虾鬚窣地重门悄。认绣履频移,洞房杳杳。强语笑。逞如簧、再三轻巧。梳妆早。琵琶闲抱。爱品相思调。声声似把芳心告。隔帘听,赢得断肠多少。恁烦恼。除非共伊知道。”
  一、“帘”的本义
  一般认为,“帘”的繁体字是“簾”,东汉许慎的《说文·竹 部》释之曰:“簾,堂簾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簾,施于堂之前,以隔风日而通明;簾,析竹缕为之, 故其字从竹。”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簾,堂簾 也,从竹廉声,声类廉,户蔽也。按:缕竹为之,施于堂户, 所以隔风日而通明者,亦曰薄,今作箔。其布曰 。”然而遍查《康熙字典》“簾” 并非“帘”之繁体字,书中对“ ”、“簾”、“帘 ” 的解释分别是:
  ——《唐韻》力鹽切《集韻》離鹽切,音廉。《說文》帷也。《玉篇》帳也。施之戸外也。《釋名》,廉也,自障蔽爲廉恥也。《急就篇》承塵戸 絛繢總。《註》戸,戸上之幔也。又《集韻》犁針切,音林。 幓,羽毛貌。
  簾——《廣韻》《正韻》力鹽切《集韻》《韻會》離鹽切, 音廉。編竹作幃簿也。《釋名》簾,廉也,自障蔽爲廉恥也。《禮緯》天子外屛,諸侯內屛,大夫以簾,士以帷。《前漢·王貢傳序》嚴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 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又《韻會》籜名。
  帘——《廣韻》《正韻》力鹽切《集韻》《韻會》離鹽切, 音廉。《廣韻》靑帘,酒家望子。《韻會》酒家幟。《韓非子·外儲說》宋人有沽酒者,懸幟甚高。《註》幟,卽帘也。亦謂酒旗。又《廣韻》士臻切《集韻》鋤臻切,音蓁。《廣韻》幕也。又《類篇》一叫切,音要。義同。[2]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中关于“帘”是这样解释的:
  帘①:古代酒家用作标志的旗子。《广韵》:“帘,青帘,酒家望子。”李中《江边吟》:“闪闪酒帘招醉客。”
  帘②(簾):门帘,窗帘。《汉书·外戚传下》:“美人当有以予女,受来,置饰室中帘南。”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入:映入)【注意】在古代,“簾”和“帘”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门帘的“帘”古代写作“簾”,不写作“帘”,现“簾”简化为“帘”[3]
  综上所述,“ ”、“ 簾”与“帘”三个字在古代并不相同,所指的并非同一事物。“ ”主要是悬挂在门上的或者在户外的帘,“簾”主要指的是用竹子编制的帘,而“帘”主要是指酒帘。后世将三个字混淆,都写作“帘”字。这三个字在宋词里面都作为意象出现过,但出现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就作为意象而言,“ ”与“簾”应当是相似的,起到的效果和作用也是基本相同的,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材质的区别。但是“帘”与它们却不同,“帘”不具有它们的作用,而与“酒”相关。
  二、“帘”意象在诗词中出现状况
  据初步统计,《全宋词》共收词21000余首,其中以“帘”入词者多达2200余首(不含词牌中有“帘”者,如《隔帘听》、《真珠帘》等),约占《全宋词》的10%,在字频表中排第130位[4]。《全唐五代词》收录了2849首词,其中“帘” 出现了199次,在字频表排102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多首诗,“帘”意象出现了1400多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帘”意义相近的词,如“幕”、“帷”、“帐”等等。
  由此可见,“帘”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帘”,却是“帘”、“ ”和“簾”的叠加,这一点很值得注意。我们前面已经提到,“ ”和“簾”是基本相似的事物,表示门帘、窗帘之类的置于房屋内外用于装饰、挡风、遮光、御寒等的事物,并且在后世的文献中基本都写作“簾”,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做深入的讨论。三者在今天都写作“帘”,但是本义是酒幌子的“帘”在诗词中却出现的相对极少。根据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显示,《全唐诗》中出现了1400多次“簾”,却只出现了6次“帘”,《全宋词》中“帘”出现的频率也是很低的。

  在唐宋诗词当中,“簾”大多出现在一下几种类型的诗词当中:
  (1)抒发孤寂愁苦的心情,如王昌龄的《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簾钩。
  再如晏殊的《浣溪沙》:
  小阁重簾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2)抒发思念之情,这种诗词以闺怨诗词居多,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簾,玲珑望秋月。
  这类的还有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亲人的思念等等,此处不一一列举。
  (3)抒发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如李煜《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簾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而“帘”一般用于抒发人生失意的闲愁,如牟融的《沈存尚林亭夜宴》:
  草堂寂寂景偏幽,到此令人一纵眸。
  松菊寒香三径晚,桑榆烟景两淮秋。
  近山红叶堆林屋,隔浦青帘拂画楼。
  终日忘情能自乐,清尊应得遣闲愁。
  此外,还有对于人生的放逐,在喝酒中畅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抒发一种豪迈的心境,颇有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味,如李曾伯的《满庭芳》:
  山接平芜,烟横远墅,修眉淡抹晴妆。菊梅交际,天未十分霜。几许无穷秋思,空凝伫、衰柳斜阳。溪头路,黄芦一片,凫雁两三行。平章。风景似,画图一幅,著我徜徉。山中无事,聊尔适吾狂。不用登临感慨,青帘外、新酒堪尝。何为者,东家宋玉,千古叹凄凉。
  三、“帘”意象频繁出现于诗词中的原因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簾”出现于唐宋诗词中的原因:
  (一)从社会背景角度: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大一统的王朝,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可以从柳永的《望海潮》中看到当时城市的繁华景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处处显现出繁荣富足的景象,商业十分发达。“簾”作为一种生活用品,自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诗词属于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入诗词,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何诗词中频繁出现“簾”这个意象了。
  (二)从创作主体来分析:
  相对于宋词而言,唐诗中出现“簾”意象的比较少,这也与唐宋文人的性格不同有关。唐朝的社会风气整体比较开放,唐朝的文人写出的诗句也相对比较豁达豪放,李白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当然,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导致许多人颠沛流离,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忧国忧民,慨叹命途多舛的诗词。而在宋代,统治阶级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表面看来似乎文人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实际上,社会的等级观念却比其他朝代都要浓厚,文人被禁锢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当中,身心失去自由,社会体制上的问题导致国家积贫积弱,许多文人虽有一番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仕途上的失意、人生际遇的坎坷造就了他们避世的性格。他们更愿意透过一层帘来看这个世界,而不是直面惨淡的现实。内心的孤僻让他们寻求与这个世界的隔离,寻求保护。在“簾”的遮蔽之下,他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外界的事物。“簾”更像是一道心理防线,防止别人窥探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从客体角度
  唐宋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簾”能够满足统治阶级对于礼制的要求。并且,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隐私观念,所谓“家丑不可外扬”等等,“簾”是隐秘的,簾内的状况不会为外界所知,具有很强的隐私性,而簾内的人却可以观察帘外的动静,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屋内的人以安全感。“簾”具有遮蔽光线、御寒、隔音等作用,它能够满足创作主体的要求,将他们与外部世界隔离。“簾”是朦胧的,它能够很好地与诗词含蓄的风格相融合,与创作者内敛的性格、欲说还休的苦闷相呼应。风吹簾动,外面世界的喧嚣与繁华,似乎与诗人无关,可是他们的内心仍然在寂静中张望、企盼,侧耳倾听着这个世界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外面的光、影、声、色,一切都像是一场镜花水月的梦,从簾中一点一点泄进来,“簾”是沟通他们与现实世界的媒介。风吹簾,就像外面的世界挑拨着诗人的心,可诗人不愿意走出去,就像垂下来的簾终究不去卷,纵使“欲卷”,却还是“不卷”。从某种程度上,“卷簾”表达的是积极地投入到眼前的世界中去,外面的世界足够精彩,同时内心也愿意去接受,去面对,“卷簾”表现的还是相对乐观的心理状态。相反,“垂簾”所反映的则是诗人内心的关闭。纵观唐朝诗词与宋代诗词,不难发现,唐代的诗词中“卷簾”居多,宋代的诗词中“垂簾”居多,这也体现文人不同的观念。此外,屋内屋外一动一静,以及外界的光通过帘投射进来,更渲染了朦胧凄凉的氛围,便于诗人情感的酝酿和抒发。同时,“簾”本身也具有美感,有利于入诗,增添诗意,具有画面感。并且从韵律角度来说,“簾”是高平调,“an”发音响亮,更利于押韵,而且古代诗乐不分,更偏于吟唱。
  (四)从唐宋时期的文学审美风气角度
  从唐代到宋代,审美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盛唐时期诗词风格趋向于雄浑高昂,而到了晚唐,诗词的审美趋向于婉约阴柔,宋代更是追求恬静淡泊、沉静内敛的诗词风格。“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之中。”“时代的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5]在这个时期,时代的审美风格促使文人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在有限的空间里去体会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情感的抒发更为细致入微,周围环境一丝一毫的变化都能引起文人的遐想和感触,意象的选择也更加细腻,着眼于周围的事物,“簾”自然得到了文人的青睐。

  “帘”出现于诗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唐宋时期造酒业十分发达,出现了许多酒肆,万俟咏的《恋芳春慢》中写道:
  蜂蕊分香,燕泥破润,暂寒天气清新。帝里繁华,昨夜细雨 初匀。万品花藏四苑,望一带柳接重津。寒食近,蹴踘秋千, 又是无限游人。红妆趁戏,绮罗夹道,青帘卖酒,台榭侵云。 处处笙歌,不负治世良辰。 共见西城路好,翠华定、将出岩宸。谁知道,仁主祈祥为民,非事行春。
  繁华的帝都,卖酒之处更是云集于此。自古以来,文人与酒都是分不开的,吟诵酒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霖》
  “帘”在诗词中指酒帘,因此也随着酒而入了诗词:
  青帘沽酒送春归,莫惜万金掷。 (葛立方《好事近》)
  系船沽酒碧帘坊,酒满胜鹅黄。醉后西园入梦,东风柳色花香。 (范成大《朝中措》)
  第二,古代文人好酒,“帘”作为酒店的代表,是酒的名片
  酒作为一种神奇的存在,自古以来就和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大文豪,往往同时也是大“酒豪”, 仕途失意之愁、游子羁旅之情、生离死别之恨、无路报国之痛都借酒来排遣。如果说,书是文人的生命的话,那么酒便一定是文人的灵魂了。“酒逢知己千杯少”、“以酒会友”、“一醉方休”等熟语似乎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墨客往往能在酒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因此,在诗文中写酒的意象自然成为了家常便饭。然而一旦酒意象泛滥之后,很多文人又会标新立异,寻找酒的别种说法,“佳酿”、“琼浆”等不仅修饰花哨、不够含蓄,而且差不多也已经被用烂了。自然而然地,酒旗、酒幌、酒帘便进入了文人的视野,这些意象一方面可以借以指代美酒佳酿,另一方面也可以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愁苦,同时还能收获动感、画面感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唐宋文风转变之际,这样的表达效果能够适应作者的需求,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意象。
  第三,“帘”有很强的表现力
  酒帘是酒家挂在店门外的一种“招牌”,诗人既然写酒帘,或远观或近看,自然是还未进入店中;既然未进入店中,自然是欲饮而未得;既然未得,愁绪自然是还未排遣。仿佛是一个酒鬼闻着酒香却尝不到酒味,别提多难受了,读者不知道诗人接下来到底是进去喝了酒还是没喝酒就离开了,但不管怎样,愁还是留在了那里,吊着读者的胃口,诗词的格调自然也就上去了。例如陈东的《送友人丧二绝》:
  欲认青帘把酒尝,俄惊丹旐送君丧。
  吕庄编户伤心切,愁对清风想杜康。
  正是把这种有愁不能排遣,与饮酒而不得的心境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综上所述,帘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诗词意象,在唐宋时期,被文人墨客们广泛使用,后世研究这一意象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简化字的推行,导致部分具有不同意义的繁体字被合并,给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也导致很多研究被笼统化。“帘”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诗词中出现了很多“帘”,然而它们的意义、用法以及表达效果却并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语,本文基于这一点对宋词中两种不同的“帘”的意义、使用原因以及表达效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本文能为古代诗词的研究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12
  [2] 邓龙飞.宋词帘意象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2012.3.12
  [3] 王力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邓龙飞.宋词帘意象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2012.3.12
  [5] 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