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键字 作者 单位 刊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16     阅读次数:

详细介绍

近年来, 临床上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耐酶、耐酸、抑菌性强等显著的优势, 因此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2]。但是, 随着药物的普及使用, 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报道频频出现, 本研究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10例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索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10例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确诊为由于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者, 其中男75例, 女35例, 年龄1~65岁, 平均年龄(48.6±6.2)岁。
  1.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本组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进一步就患者的药物种类和临床表现等进行观察分析, 总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1. 3 观察指标 ①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以及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等);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患者的不良反应涉及到的系统、器官等。
  2 结果
  2. 1 本组患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患者中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者45例, 占总体的40.9%, 患者应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头孢硫脒等, 本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的药物种类具体情况见表1。
  2.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涉及到的器官以及临床表现情况 本组患者中出现皮肤和皮肤附件不良反应者占44.4%(20/45), 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面部潮红、麻疹、荨麻疹、红斑以及皮肤瘙痒等;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者占17.8%(8/45), 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 伴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占15.6%(7/45), 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晕、头痛、肌张力降低、失眠、抽搐、兴奋;出现全身反应者占11.1%(5/45), 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寒战以及过敏性休克;出现其他不良反应者(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占11.1%(5/45), 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心悸、胸闷、心动过度、血尿、白细胞减少等。

  3 讨论
  近年来, 临床上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的报道频频出
  现, 头孢菌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3], 具有广谱抗菌、耐
  酶、耐酸、抑菌性强等显著的优势, 因此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本文选择本院110例抗生素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分析探索。
  3.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 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繁殖期的抗生素药物, 常常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使用, 以其良好的杀菌作用而著称,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为细胞壁, 因此不良反应较低, 临床医学将其广泛的应用于小儿、老年人以及孕妇等群体[4];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特性, 对常见的致病菌覆盖率广泛, 拥有广泛的适应证;③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酸特性, 因此可以采用口服的方式进行服用;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本质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适用于进行产酶菌株导致的感染防治;⑤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导致的毒副作用严重程度较低, 根据有关资料[5],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显著低于青霉素类抗生素。
  3.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6]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虽然具有广谱抗菌特性, 但是其侧重点不同:①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噻定、头孢硫脒等)主要用于进行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和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②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相对于第一代更加广泛, 但是其对于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临床常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 口服产品还包括头孢克洛;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唑肟等)以对革兰阴性菌的特殊作用和低毒性闻名, 此外, 对β-内酰胺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另外有资料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调节作用;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吡肟, 拥有广谱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 杀菌作用优于第三代, 对细胞膜穿透力更强, 能够用于严重的细菌感染。
  本组患者中由于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者45例, 占总体的40.9%, 患者应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头孢硫脒等。
  3. 3 不良反应和建议 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7]主要包括:①消化系统反应, 例如恶心、呕吐及一过性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上升等, 临床证实大部分头孢菌素会导致消化系统反应;②变态反应, 包括药物热、哮喘、皮疹等, 严重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等,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③神经系统反应, 主要出现于大剂量的药物应用后, 常见的症状包括复视、耳鸣等;④其他, 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局部刺激、肾损害、造血功能障碍等。本次研究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和皮肤附件44.4%(20/45),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者17.8%(8/45),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者15.6%(7/45), 全身反应者11.1%(5/45), 其他不良反应者(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11.1%(5/45)。
  针对上述情况作者现提出以下建议:①临床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 综合药物的药理特性进行合理用药,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 例如针对胆管感染, 宜选择头孢曲松钠等具有良好的抗大肠杆菌的药物;②根据致病菌的特点进行抗生素使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③治疗过程中, 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药浓度, 以便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④重视监测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以免由于细菌的耐药性导致治疗无效;⑤联合用药时需要重视药物配伍禁忌等。
  综上所述, 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 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及皮肤附件等部位, 因此在临床用药时, 需要掌握药理特性, 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 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康传亮, 沈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中国医药导报, 2010, 6(2):159.
  [2] 薛雨, 陈宇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1, 36(2):86-92.
  [3] 易林高, 李佳, 林洁, 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海峡药学, 2010, 22(3):159-161.
  [4] 杨显德.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临床分析.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5):425-426.
  [5] 孙琼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管理分析.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 2013, 3(3):69-71.
  [6] 严丹华, 黄冠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用药分析. 医学信息, 2014, 27(9):205-206.
  [7] 李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27):375-376.